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這麼做是『為你好』」、或是「這樣都是『為他好』」這類的言詞,同時也發現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講法時,往往會感到許多紛擾。這確實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因為說出這些「為你好」或「為他好」的人,通常都是 #真心希望能為重要他人帶來助益
但為何對於聽到這樣講法的人而言,有時感受到的不僅不是更多的愛與情感,反而是感到困擾或麻煩,甚至 #有可能造成雙方關係更加疏遠、抑或心生仇恨呢?這之間肯定是哪裡出了狀況,才會產生這麼大的差異。
最近我的女兒不大愛喝內內,總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鼓勵她、誘騙她,想盡辦法希望她可以再多喝一些些,但往往都是在女兒氣噗噗、我也氣噗噗的情況下,我才願意接受此刻的她就是喝飽了。
這是日常中很常見的狀況,很多時候父母親對於孩子有許多的擔心與擔憂,往往會採用堅定的態度與立場要求孩子們完成某些行動、達成某些成就,但這卻不見得是孩子們的需要與需求。不只父母對待孩子是如此,這樣的現象也時常會在師生、伴侶、好友、同事、上司與下屬、晚輩照顧長輩時…….等等關係中出現。
我要求女兒多喝一些內內,是擔心她發育不良、影響發展指標,有許許多多的擔心在影響著我,因此本著這些「為女兒好」的想法,便嘗試再逼迫她多喝一些內內,這是 #屬於我自己的擔憂與焦慮。然而,對於女兒來說,喝飽就是喝飽了,卻被媽媽強灌牛奶,那會是讓女兒身體增加負擔,產生更加不舒服的感覺,因此死命抵抗。
所以,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為他人好?如何做才能真實地表達我對他人的關心與關懷?我的反思是,也許很多時候我們只要 #去尊重與理解 就足夠了。
透過細心的觀察、以及我對女兒長期相處的認識,其實我就可以理解女兒這餐只能喝這些奶量,下一餐餓了就自然會再把奶量補回來,並不會有營養不良的狀況產生;更何況女兒還有在吃副食品,這些都是她營養的來源。
我能做的就是理解她,#了解她此刻的需要與需求,再給予她需要的;同時也回到自身,可以清晰地察覺那些「為他好」的想法,其實很常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擔憂或焦慮所產生的。
因此有個很重要的環節是,我也要花時間好好地 #跟自己內心的擔憂或焦慮相處,而不是隨著它們起舞,以免自己將原本真心「為他好」的心意,變成強行壓迫他人的方式。
假如我們發現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在他人眼中似乎不是那麼被重視時(例如:大到學業成績、工作成就、生活目標,小到要怎麼做某些決定、是否要拒絕某人的請求、看哪些電視節目/電影/書籍…等。),請不要過於急急忙忙地要求對方理解這些重要事情,而是先放慢腳步,去理解對方是怎麼想、怎麼看這件事情的。
透過 #不反駁也不說服的態度 來單純地聽,不帶評價地去理解對方的立場是怎麼思考的,這將有機會更加理解對方,也有機會從當中去找到更適合彼此的溝通與互動方式。再透過合宜地溝通,來找到 #彼此價值觀的平衡點;即使找不到平衡點,也可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與決定。
如果我們在為他人好的同時,總是感受到自己的好意、善意不被他人接受時,不妨讓自己先停下來,#重新理解對方的期待與需求 是什麼,再重新調整自己與對方互動的方式,這將可以更完整表達我們對他人的關心,也能讓他人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進而促進你與重要他人的關係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