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在成為父母之後開始學習怎麼成為「孩子的爸媽」,才發現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常常都是在「不確定是否正確」的狀態中與孩子相伴,而且難免會有懷疑自己是否是好爸媽的時刻,即使是身為心理師的我也是如此。

例如,當父母與孩子相處互動時,什麼時候可以放手讓孩子做各式各樣的嘗試?什麼時候要提醒、甚至是介入孩子的行為?若要介入,又該介入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稱得上合適?我相信世上沒有多少父母親有十足把握、或有辦法全然地放任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多數父母內心總會有許多拉扯,在「放任」與「干預」之間游移,尋找合適的位置。

在這些不確定、及懷疑自己的狀態裡,往往會帶來很多的挫折、難過、自責,很擔心會不會一個不小心,就扼殺孩子探索世界的各種可能,或是傷害孩子的自尊,抑或造成親子關係上的摩擦等等……

那該如何因應這樣的心理狀態呢?

我想,身為父母親或許還是要適度地「自我照顧」,在照顧孩子之餘,試著好好地陪伴自己面對這些挫折與無奈,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是什麼,可以讓我們處於平穩的狀態,來面對每次的自我懷疑?」

「什麼樣的信念,可以讓我們穩住自己,以面對孩子呢?」

「當我們情緒即將爆發時,可以怎麼做,來讓自己與孩子稍稍冷靜,避免引發大衝突?」

「什麼時候我們跟孩子相處愉快、彼此都很開心?那是怎麼來的?」

「我很傷心、難過、自責時,可以怎麼告訴自己,讓我好受一些?」

「當陪伴孩子時,是什麼樣的信念,讓我很清楚地知道這是我教養孩子的基礎,可以讓我清楚知道我為何而做?」

當處在「不確定是否正確」的狀態下,可以試著觀想這樣的狀態,以及所感受到的挫折、無奈、自責;然後,可以嘗試運用這些引導問句,尋找自己的能量源頭。當我在照顧女兒的過程中,面臨不確定或掙扎的時候,藉由自我照顧、關切自己內心的聲音,我目前聽見的回應是:

「即使不確定也沒關係,只要清楚知道『妳為什麼這樣做』就夠了!」

「這些令人感到自我懷疑的小劇場,都是基於對孩子的愛。」

「我想要快點為自己創造一個小角落,讓自己喘口氣再說。」

「為什麼一定要在‘放任’和‘干涉’之間游移?難道我和孩子雙方不能共同討論、或創造出一個能讓雙方共同參與、彼此成長的生活模式?」

「擁有孩子,本身就是幸福的!(她好可愛啊~~~)」

世上沒有超級爸媽,只有不斷在與孩子互動中設法再調整、再調整、再調整的父母。

身為父母的我們,其實和孩子一樣,都是在一次次地互動中學習與成長,同時也需要自我照顧、及相互陪伴那個受挫、自我懷疑、自責的自我。我們一起向前,不孤單。

 

(圖片來源:女力覺醒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