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孩子學校的親師座談會,聽著家長們彼此分享孩子在家裡的狀況,以及在相處和教養上遇到的困境。老師們和其他家長多是安靜地聆聽,不給予任何指導和建議,老師會分享著對孩子在學校中的理解和看見,其他家長則是會分享自己在面對類似狀況時,慢慢去摸索出來的相處和因應方式。在尊重與平等的氛圍中,每個人都可以去說著那些卡關和困住的部分。
可以不被批判和指教,我想對身為家長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價值觀和特質,而孩子也有其天生的氣質、特性和需求,在相處的過程中,箇中滋味只有身在裡頭的人最清楚。遇到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也會因當時的身心狀況,情緒也會有波瀾,不見得能穩穩地去承接孩子的混亂和情緒,但那不代表你不是一個好父母,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會遇到的狀況。
在教養書上或親子專家會分享著育兒和教育之道,就很像有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可以讓人依循著,教育和親子關係就可以很順暢了。但在我的經驗裡,我好像把這些「應該要怎麼做才叫對」的這個框框,套在我和孩子身上,卻發現做不來或做得不好,內心就會有很多的挫折和挫敗感跑出來,是不是我不會教孩子,是不是我做得還不夠好,這些聲音會一波一波襲來,會好讓人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些年中,我買了很多教養書,但也很討厭去看它們。一開始我以為自己在逃避學習怎麼成為一個夠好的父母,所以也不太能接納自己不用功學習這個課題。但後來有機會在跟其他身為母親的朋友聊天時,發現,原來他們也會有這樣的心情。
原來我們都一樣,原來我不奇怪,原來,我其實不孤單。
在放下自我鞭打和鞭策後,自己心態鬆了,可以先回來多關照自己後,和自己的關係變好了,也發現和孩子的關係變得輕鬆自在多了。在孩子相處過程中,也會需要細細去體會怎麼樣才能讓彼此都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和被愛。常常我們還是會有意見不合和衝突的時候,情緒也會不舒服,但因為彼此相愛,所以我們可以在事後表達、溝通、試著去找到一些共識,然後和好。
我一樣還是會常常在想,我想要成為甚麼樣的母親,他們想要的甚麼樣的母親,會想要怎麼被對待,內心的需求是甚麼,而我可以怎麼給予他們需要的。在這個動態的關係中,試圖去找到平衡,試著去找到核心的支撐點。
沒有所謂最好的育兒方式,適合你們的才是最好的。
回想在學習當母親這條路上,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愛」,孩子需要感受到被愛、被接納、被理解、被尊重、被看見和信任,他們才會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和有能力的人。而父母也是,因為我們心中也有一個孩子。
於是我知道,當我愈來愈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同時,也能給予孩子相同品質的愛。
願我們都能好好守護內心那個也想要好好被愛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