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我國小的座位是兩個人共用一張桌子,通常鄰座的同學都是由老師來分配。而大家很喜歡做一件事,就是在桌子中間「畫一條線」,讓彼此「可用空間」更加明確。班上也時不時會出現誰超線、誰越界的爭吵,每個桌子也都有各自的規則(超過要打手、超過要記點等)。當時候除了保有自己的空間之外,更多的也許是互動中的小樂趣。
長大以後,發現要畫線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尤其在關係中,我們總是很難像小時候一樣在彼此中間畫下一條清楚的實線。我們開始害怕這樣的畫線會等於拒絕、害怕這樣的畫線會破壞關係、害怕這樣的畫線讓對方感到失望、或是害怕那個畫線的自己會被討厭。於是我們就不斷妥協和退讓,犧牲了某一些自己的需求,在面對這些人的時候,變得更難表達自己,也找不到那條屬於自己的線該畫在哪裡。
我想是因為,長大以後我們對於畫線有很多破壞性的想像,覺得畫線等於切斷我和對方的連結。不知不覺,我們開始為了對方的情緒負責。因為害怕他失望,所以犧牲自己的需求、因為害怕他生氣,所以壓抑自己的感受。直到某天再也受不了,決定遠遠離開這段關係,或從此不再看見自己的需求,讓這段關係中只剩下對方的聲音。無論是哪一種,都更代表著關係的消逝。
其實畫線不等於破壞關係,反而是為了保護這段關係而做的選擇。
當我們可以試著讓彼此回到自己該在的位置,讓自己練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對方的情緒負責,關係也才有機會更平衡和長久。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對生命中重要的人,像是伴侶、家人、重要的朋友,我們很害怕看見對方因我們而起的情緒,也害怕改變和對方的關係。如果現在的你還沒辦法這麼好的畫出界線,至少讓自己練習在和對方的關係中看見自己的需求和狀態,發現「阿!現在我不太舒服,我其實根本不想這樣做,我希望的是那樣做」,在心裡觀察自己期待的線可能畫在哪裡,在心裡默默演練。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 能夠開始練習只滿足對方一部分的期待, 另一部分拿回來照顧自己。
回到小時候那個單純畫線的狀態中,畫線只是讓我們有自己合理的空間,也許不會因為我把對方那枝跑過來的筆推回去,我們就不再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