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商情境中,很多人可能遭遇到親密關係的難題,例如想要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想要被伴侶愛著,但卻為什麼他對我如此冷淡,而我只能自憐自怨,努力犧牲配合和委屈自己,來得到伴侶的關愛;或是太太努力地在家照顧小孩,努力扮演好全職媽媽的角色,讓先生可以好好在外面工作,但先生回來卻都不幫忙,認為太太的抱怨是一種指責,夫妻關係緊張衝突,太太的苦無從宣洩,只能吞著滿滿的委屈和情緒;或者有人對於愛情極度的沒有安全感,只要對方沒有回應和聯繫不到,就會感到很不安,拼命想要找到對方,用質問口氣想了解行蹤,對方的不滿和不以為然,也讓自己情緒變得歇斯底里。

在親情關係中,也會有著父母過度的保護和控制,明明自己已經長大,有能力獨立和為自己負責了,但父母卻還是會希望自己能照著他們的期待走,認為這樣才是最好的,我是為你好的。有的人可能會確保能夠被愛,而願意扮演順從乖巧的孩子;有的人則很想要脫離父母的掌控,極力想要掙脫,但同時又會伴隨著罪惡感。

當我們遇到生命的困境時,常會想著要如何趕快解決問題,希望有人能陪我或幫我找到答案,帶我脫離痛苦。有些人寄託於靈性宗教、找人依賴或是關閉感受,逃避去面對。諮商,對有些人來說,想要的是心理師可以告訴我可以怎麼做。

但心理師無法也不適合告訴你往哪裡走才是出口,建議往往不見得是當事人需要的,因為只有你才是最懂得自己生命的人,只有你才能真正為自己負責。

在諮商裡,心理師也不是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告訴陷落在泥濘的你說「來,拉著我的手上來」,因為把整個人依附在他人身上,只是想要盡快獲得救贖,但卻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力量。

那麼諮商到底能做的是甚麼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成長的經驗,過去對你重要的人事物和你的互動關係,可能形塑著你的個性特質、信念想法和人際應對方式,眼前這一團打結的毛線,那下面可能有更多錯縱複雜的線而影響到上層的問題。

心理師能做的是陪著你一起去探索、梳理和覺察是甚麼過去的經驗影響了你的現在,你的內心又是有甚麼樣的感受和體會,它們在無意識中會在某些關係或事情上重複發生著。

要踏進生命的迷霧裡會令人感到恐懼和害怕,不自覺想要逃避,因為不曉得會觸碰到甚麼傷痛,就像怪物般嚇人,而我有沒有能力去再次承受,我身旁這個陪著我的人,是否足夠願意讓我信任。這些懷疑和不安,可能也同時並存著勇氣和冒險,一邊害怕一邊前進著。而慢慢地,當你愈走愈深,你會發現為什麼自己會重複掉進泥濘裡,為什麼自己會在關係中長這個樣子,在我心裡頭又有著甚麼樣的匱乏和渴望,原來再次被觸碰到的傷痛,似乎不曾真正好起來,需要重新被療傷著。

也許渴望擁有一個完整的家,是因為從來沒有擁有過被愛的感覺,內心好孤單;努力苦撐和逞強,是因為從小就是自己長大來的,沒有被保護和照顧過,無法信任別人;對愛的不安,是因為曾經在情感中受過傷,害怕被拋棄;對伴侶的失望裡,也看見了童年對父母的失望。

在這個自我覺察和生命修復的路上,你會更加地明晰自己走來的生命腳印,可以不再掉進重複的人際模式中,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也有機會重新修復內在的創傷。

也能在諮商中經驗到被懂得、被陪伴和關心,這份光和溫暖進到你的內心中,會讓你有很不一樣的感受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