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結束後,你就會忘記自己怎麼撐過去,又是怎麼活下來,實際上,你可能根本都不確定暴風雨是不是真的結束了。但有件事情是肯定的。當你從暴風雨中走出來時,就已經不再是當時走進去的那個你了。那正是暴風雨存在的意義。」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這段話,很呼應我對於敘事治療如何陪伴人的理解

曾經,和所內的心理師討論著,該如何回應來談者詢問

「請問,王孟羚心理師的專長是什麼呢?」

或許,來到諮商所尋求心理諮商者的想法皆不一

但大部分的人一定都帶著一份期待過來

會想好好解決某個困住自己的問題

但關於這樣的提問

我想回答的不是我可以協助解決哪種問題

而是自己諮商時,擅長也喜歡做的事情

『那就是好好聆聽,來到眼前的這個人,正說著什麼樣的生命故事』

『好好陪伴眼前的來談者,如何回應生命此時此刻帶來的課題』

『好好的理解眼前的來談者,他如何定義自己』

『還有什麼可以擴展的眼光與思考,讓人活出更喜歡的生命樣態』

所謂人生會面對的種種問題,就像是暴風雨似的,襲擊著在生命之海上飄揚、動盪的小船

成長經驗的種種過程,影響著我們這一艘船的外型、內在結構、性能條件

在不同的海象中,在不同的風暴中,有些我們撐得過,有些則讓我們陷落

敘事治療的理念精神,著眼的,不會只是這艘船怎麼會建造成現在的這副德性

它會有其他的關注,也想了解這一艘船如何發揮出自己更喜歡的性能

可以是增添配備,也可能是拆除某些不適用的配件

回到實務工作上,增添配備可以是透過「外化」人與問題的關係後,發展出更喜歡的因應方式

因應問題的方式,有些是實際的行動,有些則是透過種種問話,讓人看待自己眼光有所改變

看待自己的眼光改變了,有些本是困住的問題,就不見得仍是問題

而拆除配件,講的是,我們心理被捆綁著的價值、標準或信念

因而對自己產生的諸多懷疑與不認同

拆掉後,學習活出更貼近渴望的自我,自己真正偏好的生命狀態

有些問題的來源,其實是不符合某些主流或外在期待後,而衍生的內在挫折

但能活出自我,接受自己偏好的生命狀態,也就鬆綁了被問題困住的感受

喜歡敘事治療這樣助人的精神

讓人即便處在所謂的問題黑洞裡,仍持續尋找那一絲絲裂縫中透進的微光

當不得不走過一場暴風雨後,我們知道這已是不同的自己

可以看得清,我們怎麼走過,用何種姿態,有何種學習,有哪些成長,有哪些豐富

也學會溫柔的對待自己,欣賞走過風雨的自己!

若你想學習用不同的視野對待自己、看待生命,回應人生的問題

非常建議大家參加本諮商所近期的敘事治療課程

也很推薦一本由黃錦敦老師書寫的「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都是很好學習這種生命態度的入門管道。

而最最重要的是,無論世界待你如何,

都千萬要記得,欣賞自己的不容易,溫柔地給予自己回應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