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會談室中遇到當事人對於「諮商會談」的各種不安,前面幾名大概是:
我有這麼嚴重到需要固定來談嗎?
諮商真的有效嗎?
我會不會做錯決定了?
為什麼還是覺得沒什麼改變?
老實說,決定要面對心中困擾許久的問題,許多時候真的就是有這麼多,各式各樣的猶疑、不安、懷疑、恐懼,尤其常常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反覆碰觸來自現在、過去、未來的各種生命歷程與考驗,也就對於擺脫停滯、迎接改變有了更深的期待與渴望。
但其實諮商,最討人厭的地方就是,很難像外科手術一樣,查到病徵,立即切除,結束。
反而需要一段規律的來談時間,反覆的前進後退,載浮載沉,痛苦難熬,才有可能在這段歷程中,重新經歷心風暴中的其他可能,重新經驗建立安全關係是什麼感覺,然後繼續於這段關係的陪伴中,找到內心與目前困擾之間的動態平衡。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為已經壓迫到難以喘息的自己,掙開一些喘息的空間,在常常只剩黑白對錯的兩極擺盪之中,重新從內心深處長出其他的彈性與可能。
而所謂的諮商成效,其實從來就不是讓疾病不再復發、讓痛苦不再出現,而是如何在眼前的生命難關之中,找到屬於個人內在的對話空間。
從而探尋出與這些痛苦、困擾稍微和平相處的方式,逐步的延長、減緩對個人的影響性,才能有更多的內在空間返回自身的情緒與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