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可能常聽到小孩子們說 「不」,小為日常作息,大到不想上學。
當我們聽到孩子不想上學的時候,我們想到了什麼?
「完了~ 今天行程會被耽擱」
「怎麼可以不上學,那要做什麼呢?」
「孩子是發生什麼事情了嗎? 」
的確,種種生活上改變,都可能考驗我們的應變,不變的是心底#關懷 孩子的心。
因此,如何將這份愛,如實的傳達給孩子,成為孩子成長的養份。
首先,當我們聽見強烈的否定描述,如 「我不要」上學
1.#覺察聽到否定句的感受: 當聽到不要、不想的時候,孩子 #不是在對抗大人,而是想透過強而有力的方式,#替自己發聲。如同成人遇到想捍衛的事情,以直接表達或委婉的方式,來展現立場。當孩子相信,我們平時提醒他們「有想法就要說的時候」,他們確實正在練習說不。因此,孩子們也在推測成人的反應 是什麼,是不是值得自己願意再說下去呢?
2.#同理孩子替自己發聲的勇氣: 當孩子表達一個主觀事實「我明天不想上學」,裡面可能也夾雜沒說出口的情緒及感受。我們以 #關心和接納 的態度,如「明天可能會遇到好多事情喔,你可能覺得好煩」,同理孩子的心情,孩子會#願意多說一點。
3.#釐清讓孩子感到兩難的情境: 通常,孩子對課程會有自己的喜好。對什麼課感到吃力? 或相對其他上課日的行程,今天精神與體力會負荷較高? 還是同儕相處遇到挫折?藉由探問「禮拜三有什麼活動?是怎麼進行?會遇到什麼狀況?」等等,孩子會更有#意願消化 自己的經驗,整理自己的想法。我們也得到更多#拼湊故事的主題,同時聽見#孩子真實 的學校生活。
4.#協助找到可因應的對策: 如果學習遇到瓶頸,了解引起 #學習困難的原因 或向師長詢問學習狀況;假使一天內有好多吃力的課,可以想想 #自我照顧 的方法。如:「要上許多重要的課,好需要有體力喔! 如果帶毛巾、冰水或小餅乾,哪一種方法可以讓你能 #放鬆」。或者,長時間人際相處遇到困難,可與孩子聊聊挫折的部分,及目前孩子 #願意堅持的勇氣
5.#核對新經驗並提升內在力量: 當孩子願意慢慢消化細節,可看見其正向特質-勇於面對困難的勇氣、想照顧自己的意願,並核對新經驗,如「我下課吃了餅乾(#自我照顧),讓我可以劃掉(#有能力面對)三堂不喜歡的課」。聆聽過程,陪著孩子一同見其內在力量,以及能彈性應變的能力。
與孩子交會的時光裡,我們有時候也可能會遇上自己 #不熟悉 的情緒出現,記得要 #溫柔 的對待自己,才會更有力量陪著孩子去探索「不」的意義。